麻子村的脱贫经
麻子村因种麻子而得名,在耀州区西北部,先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5月17日,记者走进耀州区麻子村,一说到驴,村民们的话匣子就飞快的打开了:”一天一头驴人工、水电的饲养成本是6元,到出栏,成本是2000元。一张驴皮3000元左右,驴肉和下水拉平能30元……整驴能11000元左右。”、“一头毛驴有360斤左右精肉,咱经过深加工后能产180斤熟肉,1斤按78元计算,一头驴去掉成本能赚8000元样子……”
麻子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有203户、1008人,其中32户是贫困户118人。2015年6月,村里来了个扶贫干部叫吕强,当时很多人想着时下的扶贫招数,不是养羊就是养鸡和猪。而此时,一条“全国500万头驴存栏量,需求1000万头……”信息让吕强的思维“飞”了起来:“放弃养猪、养鸡,养牛羊,选择养驴!”
“咱不能搞别人都有的……脱贫要发展产业,但不能‘一窝蜂’,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吕强说,选养驴,除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的风险,还有更多经济价值的优势。麻子村土地相对贫瘠,“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但驴对饲料要求不高,全村500亩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卖掉后,秸秆就是驴最好的饲料。一亩地8000斤秸秆,刚好够一头驴吃一年。要按一斤1毛左右的价格卖给合作社,每年单料农户还可增收600元。这样不但变废为宝,还能实现农业良性循环。眼下,合作社还和附近4个村107户贫困户签订了秸秆回收合同。
“肉驴适应性好,饲养技术简单,抗病能力很强,不易得传染病,很适合家庭养殖,驴粪还可以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和农作物的有机肥,一举两得。”吕强说。“驴是单胎,3年最多生两胎,不像猪、兔一胎会生多只,市场价格稳定。驴的附加值也很高,除了驴肉,一张驴皮就能卖3000元。当初我们进的驴价每头在5000元,养上8——10个月,就能实现一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养殖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吕强说。“我们瞄准酒店、农家乐等,在牛肉价格一样的前提下,驴肉不仅营养更丰富,还有新鲜感,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另外,养驴既解决了村里20名闲散劳动力,又与果园形成互补,“驴粪还田还节省了肥料钱……”
作为农业村,选定目标后,为了不让贫困户承担风险,村上成立了以养殖乌头驴、三粉驴为主的祥福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收贫困户按1万股入社。
“精准扶贫,首先是尊重每个贫困户的实际,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还要有效降低风险。”村主任安武明说,除了肉驴产业,吕强还带动村民在村里搞起了50亩大叶食用向日葵和旱地芦笋种植50亩试验田,对800亩苹果园进行了矮化短枝早熟品种改造,利用苹果花期开发苹果花蜜,纯粮食养鹅等项目。“扶贫产业一定要进行风险控制,所以要选择高收益产品,因为低收益产品风险会更高。比如芦笋,预计见效后1亩地就能收益4000元。”
在麻子村,记者看到几乎家家都有苹果园,为了避免苹果集中上市造成的“果贱伤农”,村干部说吕强争取了项目,打了水井,拓宽了水渠,让村里的苹果园能够科学引水浇灌。有了水,去年村里的苹果亩产4000斤。“上市早,还卖到了好价钱。这就是打‘时间差’,去年很多地方的苹果滞销,每斤0.6元都没人要,我们村的苹果地头价最低都在2.2元……”一组柏下放说。
一年来时间,麻子村的产业已初具规模。这吕强不仅出点子、做策划,还实实在在跑项目,争取到各种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吕强的“扶贫经”念到了村民的心坎里。麻子村干部们都说,这个80后年轻人很让人服气。“近2年时间,村里道路硬化了、拓宽了,路灯亮了,水井打了,环境绿化了,而且还做起了很多产业。他的思想很新,通过一年多的相处,我们保守的观念也改变了很多……”
记者在养殖基地看到,一头头健壮的驴儿适应了这里的水土,正在悠闲地吃草。“看,我们驴场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建成这种规模了,分季出栏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我打心眼里高兴。”村委会主任安武明激动地说道。去年底,合作社出栏了20头肉驴,共盈利11万元,还拿出9万元向先期30户参与入股的贫困户分了3000元的红。麻子村二组特困户柏占学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后,从养殖到分红,仅一年时间,不但拿了1.8万元工资、3000元产业分红,还拿了4800元土地入股分红。“这相当于我们全家过去一年5倍的收入……”
眼下,耀州区把产业扶贫当作脱贫攻坚的一项根本举措,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流转整合土地,让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入股分红挣红利,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入”。特别是依托“500头肉用驴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脱毒马铃薯种植产业精准脱贫项目”、“肉兔养殖产业精准脱贫项目”与全区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涉及资金31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3462户13848人。(喜顺)
网络编辑:文大鹏
信息审核:文大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