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灯笼村”里制灯忙 照亮村民“致富路”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锦阳路街道寺沟塬村的村民却很忙碌,因为他们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特殊的活计——制灯笼,灯笼不仅是春节、元宵佳节装饰的主角,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年味。
近日,记者在寺沟塬村的宋志刚家中看到,红色的纸张、纸筒和各种制作工具摆放整齐,他与老伴正在忙着制作灯笼。一个小小的灯笼,从裁纸、潮纸到摧纸,再到最后成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道道工序下来,一张大红色的纸经过老两口的巧手制作,变成了精美的灯笼,每一个灯笼都承载着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敬重与传承的决心。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坚持每天花费数小时制作灯笼。
锦阳路街道寺沟塬村村民宋志刚说:“我做灯笼已经40多年了,从小就开始跟着人家学会之后就开始弄,到现在就没有间断过,原来弄一个灯笼下来可能就是两块多钱,最开始还卖几毛钱,这几年随着物价上涨,现在这灯笼比原来卖得好了,一个人一天从早到晚能做五六个,还要手快呢,做这个慢得很,要从最开始绑架子,下来绕腿,做马头,弄起来麻烦的,作为我来说,值钱多少已经不重要了,关键要把这个事要给娃们传承下去。”
手工灯笼制作在寺沟塬村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像宋志刚这样参与灯笼制作的村民在寺沟塬村有120余人,主要以加工制作马灯、火罐灯、石榴灯、老虎灯为主,许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老人、妇女齐上阵,大家都希望能在这个冬季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一份额外的收入。人勤冬不闲的寺沟塬村村民们,正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小小的灯笼照亮乡村振兴的大梦想。
锦阳路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康昭说:“以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宋志刚为代表的一批纸扎灯笼技能户有10余户,每年年关时节,制作手工灯笼不仅能为村民创收,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活跃了节日气氛,也书写着耀州记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手工灯笼制作等非遗技艺推广力度,持续挖掘培养各类手工艺人、非遗人才,积极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韩鑫)
网络编辑:陈欣
信息审核:文大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