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专栏】耀州非遗人“ 学精神、话心声、践匠心 ”
开栏语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市、区委常委会议要求,为助推非遗传承精神非遗工作中走深走实区非遗保护中心将在“文化耀州”微信平台推出“耀州非遗人“学精神、话心声、践匠心”专栏,号召和动员广大非遗人群结合自身实际,谈学习体会、讲收获感悟、践初心行动,鼓励他们进一步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在广阔的非遗天地中增本领、强技艺、传文明;激励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科学保护,挖掘潜力。
常态化深入农村、农户,通过“走访、座谈、拍摄、记录”等形式,搜集、挖掘,整理、包装非遗项目,积极向市级、省级申报推送。目前,全区收集线索320种,归纳梳理15个类别,普查登记128项,整理实物1800余种,录制影像资料35盘,拍摄照片358张。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45项,其中国家级2类2项、省级5类8项,市级5类12项。
培育阵地,增强实力。
通过多方筹措,借智借力,建成了区非遗文化艺术展室、区非遗作品展厅和区非遗传习坊,建立省级传承人崔百来、赵春、杨小平等各级各类传习基地13个,文化小院4个,常年开展非遗展演、传承、培训,年均培训1000余人次。
开展活动,突显魅力。
充分利用“二月二”庙会、香山庙会、春节、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大力开展各类民俗文化、非遗技艺展演活动累计200余场次,参与展演活动500余人次,线上线下互动人员高达30余万人次,为擦亮耀州非遗底色、厚植文化成色奠定坚实基础。
耀州区作为文化大区、强区,所有非遗人有责任、有义务植根厚土,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策划包装更多的申报项目,动员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创作更优、最佳的非遗好物、非遗精品;进一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系列活动,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绽放光彩;进一步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进发,不断增强耀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富民产业发展的“耀”字品牌。
网络编辑:杨凤
信息审核: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